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![]() |
>詳細報道內容![]() 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2002年11月23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5:57北京時間23:57發表
台灣農漁民大遊行抗議改革
![]() ![]() 台灣農漁民在中正紀念堂展開遊行示威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楊孟瑜: 超過10萬名來自台灣各地的農漁民,今天(11月23日)集結台北舉行大遊行,抗議陳水扁政府的基層金融改革措施。 這場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漁民大遊行,在傍晚提前結束,但對台灣政局的影響仍持續擴 散,包括行政院長游錫堃與多位內閣官員,已為金融改革所引發的風暴提出辭呈。 這場定名為"1123與農共生"大遊行,是陳水扁政府上台後,最大規模的農漁民抗議行動,參與者來自四面八方,全台灣300多個鄉鎮的農會,除了約10個農會缺席之外,其他都出動農民參與。 原本預計是10萬人大遊行,據主辦單位統計,實際到場人數超過10萬,逼近12萬人。 農漁民星期六(23日)中午在中正紀念堂集結,然後繞行附近道路,再匯聚於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﹔另分一路在財政部前抗議。隊伍中舉著"農亡、國亡","支持改革、反對消滅"等標語,有些農村婦女頭戴花布斗笠,以農家傳統裝扮表達心聲﹔有的老農談起農民前景,不覺老淚縱橫,表示不要再讓子孫務農。 黨派反映 總統府前以大批警力阻絕,遊行的農漁民在廣場發表演講,遞交陳情書。台灣農業最高主管單位農委會主委范振宗到場接受陳情,並向農民致歉。 范振宗還表示自己無法執行上級政策,讓農民耗時費力北上陳情,他會在遊行之後請辭。 除此之外,台灣兩大在野黨,國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,曾分別在遊行展開前到場致意,並發表談話,抨擊民進黨政府未照顧農民生活。不過為避免政治力介入,連戰、宋楚瑜只致詞,並未參與遊行。 整場遊行過程大致平和,農漁民在表達完訴求後,於傍晚五點左右宣佈解散,較原本預定七點結束的時間,提早了兩小時。 台灣行政院方面,由發言人莊碩漢表示,政府已充份瞭解農民的心聲,未來將從法令、政策等各方面,落實照顧農民生活、建設農村,推動台灣農村的永續發展。莊碩漢也表示,行政院長游錫堃對農漁民大遊行能和平理性落幕,內心非常欣慰。 誘因 溯這場大遊行的起因,是陳水扁政府推動基層金融改革,也就是針對台灣眾多農村、漁村中的金融機構(各地農會、漁會的"信用合作社"等)進行整頓,這些基層金融組織,和廣大農漁民的生活息息相關,但長期以來也存有不少地方不當利益勾結、造成金融呆帳"黑洞"等問題。而政府整頓過程中,讓農漁民感覺到似乎要"消滅"農漁會,不顧他們需求,因而反彈漸增。 雖然陳水扁近日曾宣佈"暫緩實施"改革措施,並親自南下與農民溝通,試圖"滅火",但農漁民們還是照常舉行這場大遊行。台灣有評論者指出,對基層金融改革作法的不滿,恐怕只是近因,重要的是,大多數農漁民可能是不滿意台灣當前的經濟大環境,或不滿意自己當前的生活處境,而藉此機會北上一吐怨氣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,陳水扁在推動這項金融改革中,先是表明"寧可失去政權,也要進行改革"的決心,但接下來又宣佈"暫緩"改革,以及在與農民溝通時指責行政部門作法不當,此舉使得行政院長游錫堃,及財政部長、農委會主委等相關官員紛紛請辭,雖在慰留中,但已造成內閣震蕩。農漁民大遊行雖已落幕,但陳水扁執政危機未解。
|
![]() |
![]()
![]() ![]() 有關報導
![]() ![]() 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![]() |
![]() ![]() 聯絡/薦言 Chinese@bbc.co.uk ![]()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© BBC
BBC World Service Bush House, Strand, London WC2B 4PH, UK. |